#32

小提琴

Antonio Stradivari Forma”G”

2017

北京 吴小姐

于2017年11月开始制作

作品特点
  • 作品的选材由我推荐
面板

瑞士云杉

背板

捷克拼版枫木

油漆

输入“油漆”

标签内容

输入“标签内容”

特殊备注

输入“特殊备注”

*?请使用高品质耳机收听,作品录音无任何后期加工

日志

2017.11(开始制作)

这支乐器受定于北京的吴小姐,我原来乐团的一位小提琴朋友。作品的木材选择几乎完全由我推荐。我现在比较倾向于高密度年轮却有着很轻质量的背板,而面板是第一次使用这种瑞士的云杉。这种瑞士云杉看起来质量相当好,不妨一试。

制作的侧框阶段,每一次都会能总结出一些小方法能让侧框的制作更顺畅。特别是在侧板烘烤的阶段。这一次我认为似乎我找到了可以完全不用木材会被烤裂的方法。总之,到这一步位置,我目前不认为再有任何难度可言。

2017.11(弧度 厚度)

小提琴的弧度与厚度,是直接影响乐器最终音色的关键步骤。一位制琴师的“专业与否”,在这一步是可以提现的很清晰的。因为在之后弧度,厚度的时候,必须要考虑之前的一系列工作。而且必须要有相当的经验,才能判断。比如所选用的琴型擅长发出什么样的声音;又比如所使用的木材通常在哪个音段比较出色;亦或者面板与背板究竟哪种匹配能与自己心中的声音更接近。在目前的制作中,比起原来所需要的精准,现在更希望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,边圈的弹性的弧度。而弧度的制作是否是一个“统一”的弧形,在最后制作完成之后,即便是油漆以后,也是,可以感觉出来的。比如看Amati的乐器,明显感觉不到精准,但是可以感觉到统一。

2018.1(旋首)

这一次的旋首制作大致算上指板的制作持续了一周时间。每次制作这个螺旋曲线的心情真是既期待,又忐忑。大概在3支乐器之前,我就已经更换的旋首的样板曲线。相比较2016年的作品,现在这个旋首的整体更加秀气,整体尺寸有所收敛。从原来的刚正,逐渐修整到了现在的秀美。依旧尝试留下一些手工雕凿的痕迹。弦轴箱的宽度递进进行了一定的修改,整个旋首不需要任何砂纸类的打磨。

2017.11(外形修整)

乐器的侧框,制作的一如既往的顺利。琴身外形的修正上,就花费了更多的时间。在捷克的比赛上,Robin说过一句话:如果你可以用大号的工具,那么就用最大号的工具。如果能用刀完成,就不要用其他工具。这次的八个琴角全部是使用手刀完成的。感觉很舒服,一刀下来的感觉,远胜于磨磨唧唧的用各种锉刀去打磨。深秋了,叶子红了。

2017.12(颜色基准 低音梁)

在“初心”之后的这一支乐器,我决定和“初心”形成一个对比。“初心”是火焰,那么这一支我希望是“静水”。再一次尝试分阶段油漆的工艺。这一次的总体颜色基调将是比较淡的橙黄色。相匹配的颜色实验工作也在进行当中。低音梁与音孔延续上一支的所有参数。

2018.3(基本色调)

到了这一步,我给这支乐器的名字是“橙月”。在尝试了“初心”的热烈之后,我一下子把颜色带回了1980年代的Cremona。印象中那个年代的Giorgio C’e就是以这个颜色。口味这个东西实在是变化快。在调制颜色的时候反反复复思考了许久,这就是我最后的答案。

发表回复

你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* 为必填字段

提交评论